烟草在线摘自《湖南烟草报》 作为第一批烟叶基地建设试点单位之一,湖南中烟始终将原料保障作为战略性基础工作来抓。通过实施“三个落地”、“四个到位”、“四个转变”,目前基本形成“芙蓉王”、“白沙”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格局,优质烟叶供应渠道更加顺畅,基地原料满足品牌需求的能力日渐增强。
湖南模式,为行业烟叶基地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根本方法:三个落地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白沙”以其独特的口味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品牌规模日益扩大,但是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成为制约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
为破解这一难题,敢为天下先的湘烟人开始烟叶基地建设的探索。在多年的实践中,他们将“三个落地”作为推进烟叶基地建设的主要抓手。
●将品牌需求延伸到烟田,推进品牌落地。
“对湖南中烟来说,建设烟叶基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公司总经理周昌贡如是说。
为确保烟叶原料适应品牌需求,湖南中烟根据品牌发展规划制定原料发展规划,进而制定烟叶基地建,设规划,将品牌需求延伸到烟田。
以“K326"、“红花大金元”、“KRK26"、“韭菜坪2号”、“贵烟4号”等品种为重点,围绕“清甜香润”、“清甜香”、“焦甜香”、“浓香”等不同风格特色研究,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重庆等省市参与开发特色优质烟叶。
●推行单元化生产模式,推进基地落地。
浏阳,是湖南中烟建立的第一个烟叶基地,包括永安、沙市、北盛3个基地单元。
“早在1998年,长沙卷烟厂就与洳阳开展烟叶基地建设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浏阳烟叶基地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特别是近两年来,单元化生产模式的推行,使烟叶生产的针对性更强了。”浏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经理李帆向记者介绍浏阳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的建设情况。
湖南中烟推行的单元化生产模式,以5万担为一个单元来组织生产。采取这种模式后,一个单元一个品种,一个单元一套种植技术方案,这对开发特色优质烟叶品种、转变生产组织模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了浏阳,湖南中烟还根据品牌定位,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等地的适宜生态区域确定为烟叶基地。
●优化整合人力资源,推进人员落地。
成志军是湖南中烟原料采购中心基地科的一名技术员,他的主要工作是驻扎浏阳基地,为当地烟农提供烟叶生产的技术宁旨导与服务。
“以前,我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卷烟配方,对烟叶生产环节一知半解。同样,负责烟叶生产的同志对卷烟配方也不了解。”成志军说,“后来,公司将不同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整合,并进行系统培训。所有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共同参与烟叶生产,形成合力,无论是卷烟配方还是烟叶生产都更具针对性,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按照“合理分片、统筹管理、重心下移、形成网络”的思路,湖南中烟采取基地人员、品质检测人员、调拨人员“三员联动”的办法。目前,常驻基地单元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达97人,保证每个基地单元有1-2名驻点技术员。
此外,湖南中烟还聘请湖南农业大学、云南烟草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作为技术依托单位,以项目捆绑的方式,加强高效协同。这些技术依托单位长年派出驻点专家25名,重点开展特色品种选育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
措施保障:四个到位
有了根本方法,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实施,是湖南中烟一直探索的问题。为此,他们坚持技术、质量、管理、考核四个到位,为持续推进烟叶基地单元建设提供保障。
●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确保技术到位。
以培训交流为主要手段,传递品牌需求。湖南中烟先后在浏阳、禄丰、会东等地组织以品牌风格、卷烟配方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将品牌对原料风格特色需求传递到产区。
以技术合作为纽带,推进技术创新。为提升基地烟叶质量水平和优质烟叶使用水平,彰显基地烟叶特色,湖南中烟加强与商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共同研究科研专项课题。
加强特色品种培育,积极承担工业验证。湖南中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烤烟新品种“湘烟2号”(HC9511)已通过全国烟草品种委员会的审定,“CY9506”也已通过国家局组织的农业评审。同时,他们还积极承担“KRK26”、“云烟97”、“韭菜坪2号”、“南江3号尸、“兴烟1号”等品种的工业验证。
●坚持“特色优质”,确保质量到位。
烟叶基地建设是否取得实效,关键看生产的烟叶质量和风格特色能否满足卷烟品牌的需求。对此,湖南中烟以“特色优质”为重点,根据烟叶质量分析结果,对照质量目标,做好质量评价与技术诊断分析,并制订改进方案。同时,形成基地单元烟叶质量年度评价报告,建立质量数据库,及时向基地和技术依托单位反馈信息。
“我们力图将GAP管理理念贯穿烟叶生产全过程,在烟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实现全程标准化、可控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烟叶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性。”湖南中烟原料采购中心负责人说。
2010年,湖南中烟在湖南桑植、云南楚雄、贵州余庆等12个品牌导向型基地开发特色优质烟叶20.4万亩。
此外,湖南中烟还积极参与湖南浏阳、贵州余庆、云南禄丰等基地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整县推进,在提高烟叶等级纯度、提升综合利用率水平、实现减少人工降低成本等方面,为全国烟叶收购方式改革作出有益探索。
●完善管理体系,确保管理到位。
在完善基地管理架构方面,湖南中烟成立专门的烟叶基地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基地发展规划、质量改进措施等重大事项,具体执行和落实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
在优化基地管理流程和制度方面,湖南中烟将基地管理纳入IS09000体系管理,制定《基地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等规范性文件,用制度指导和规范烟叶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
为提升烟叶基地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他们又开发应用原料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对基地烟叶实施购销衔接的过程中,实行实时数据传输,实现内部的计划管理、调拨进度、复烤加工、质量水平、烟叶运输和库存使用的全程控制,有效提升原料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确保考核到位。
要想真正确保技术、质量、管理的到位,关键靠人。而如何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基地建设工作中呢?考核是关键。
为此,他们制订《基地联动人员绩效考核方案》。《方案》规定,在烟叶生产期间,业务员参与基地烟叶生产工作,30%的目标管理奖励与基地烟叶生产情况挂钩;在烟叶调拨期间,基地技术员协助烟叶调拨工作,30%的目标管理奖励与基地烟叶调拨挂钩。
同时,湖南中烟还与产区公司、科研单位联合制定《技术依托单位科技合作管理办法》,对技术依托单位人员的考核。通过对技术依托单位及其驻点的农艺师实行资质管理和工作目标考核,确保技术服务到位。
理念思路:四个转变
随着行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湖南中烟的烟叶基地建设思路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行业“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湖南中烟从追求烟叶基地的数量到注重建设质量,从大基地变为小单元,管理更加精细,烟叶质量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说到变化,浏阳沙市镇中州村高标合作社社长李武金有着深刻的体会:“以前,一个人只种三五亩烟叶,比较分散,劳动工具主要靠牛,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烟叶质量也不高。自从有了烟叶基地,烟农的种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一个人种20亩烟叶不成问题。这不,我们成立的高标合作社就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物。高标,其实就是高标准的意思。”
据李武金介绍,现在中州村的烟叶生产已呈现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烤烟种植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烟农的收益也比以前大大提高了。
2009年,湖南中烟和云南省局(公司)就烟叶分级精选交验一体化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该模式在推进农工商协同,实现减工降本增效,缩短烟叶链条,提高烟叶配方利用率等方面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烘烤工场分选,增强了烟农和基层技术人员对品牌质量需求的直观感性认识,也为解决“芙蓉王”多次选叶以及控制劳动用工风险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注重结果向全过程参与转变,从单个基地建设向“四位一体”转变,从购销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转变。实践证明,在烟叶基地建设过程中,湖南中烟的积极参与和深度介入,逐渐使“湖南中烟需要什么烟叶,我们就生产什么烟叶”这一理念成为各烟叶基地的共识。
在“三个落地”、“四个到位”模式的推动下,湖南中烟的烟叶基地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品牌定位更加准确,烟叶的风格特色更加突出,有力地保障了“芙蓉王”、“白沙”品牌对优质原料的需求。